从2024年4月28日到2024年6月21日,是合肥三十五中2024届安徽师范大学四名实习生在校实习的时间。
时光不语,踏着轻盈的足迹;岁月不居,留下成长的印痕。
“以微光,聚星河,
我们矢志不渝地努力着、拔节着;
以奋斗,显青春,
我们满怀信心地前进着、闪耀着。
不知不觉,盛夏鸣蝉又在耳边放歌。”
——合肥三十五中2024届安徽师范大学实习小组
实习的最后一周,实习教师公开汇报课、总结沙龙是话别离和新起点。
第一部分 公开汇报课
公开课(一)
《泥土中诞生的美|凤翔泥塑》
——实习教师:桂霖曦
2024年6月18日下午,实习老师桂霖曦在高二(8)班开展实习汇报公开课,本次授课课题为非遗美育大单元课程《南北对话——泥塑之美》第二课时《泥土中诞生的美|凤翔泥塑》。用实物泥叫虎激发学生兴趣,用视频导入课题——凤翔泥塑,巧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凤翔泥塑的制作工艺和传承历史,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中自主交流,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让学生概括图形,用草图呈现,体现了美术核心素养中的创意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沉浸于绚丽的民间彩塑之美,充分的进行对南北泥塑不同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观察、思辨与表达。
公开课(二)
《指尖上的艺术|惠山泥人》
——实习教师:吕蔚如
2024年6月20日上午,实习老师吕蔚如在美术教室开展了《指尖上的艺术|惠山泥人》,本次授课课题为非遗美育大单元课程《南北对话——泥塑之美》第一课时,通过民谣导入,寻找关键词引入课题,用关键词“土”、“泥”、“大阿福”、“昆曲戏文”贯穿整节课,通过观察阿福的形象,以及对比现在和早期阿福形象,锻炼了学生图像识读的能力,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的形式特征。通过讨论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情感以及对中华非遗的保护传承意识。学生积极配合,氛围活跃。
公开课(三)
《以“红石榴”学校文化探寻传统纹样之美》
——实习教师:胡家悦
2024年6月20日下午实习老师胡家悦在美术教室开展了《以“红石榴”学校文化探寻传统纹样之美》的课程,通过逆向设计,从美育文化节的情境导入,将学校文创带入课堂,在互动交流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开展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单上画出文物的纹样,体现了杜威的“做中学”思想,在真实情境中探究问题。通过讲授法介绍了几何纹样类别后,设置了连连看的小游戏,将学的知识内化于心。通过对比纹样之间的共同点,理解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培养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展示学校的纹样并提问学校还有哪里出现纹样,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公开课(四)
《原始图腾的记忆——藏族纹样》
——实习教师:林心琳
2024年6月18日下午,实习老师林心琳在高二(6)班开展了《原始图腾的记忆——藏族纹样》的课程,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寻找视频中出现的回纹、铜钱纹等纹样,带领学生走进纹样的世界。通过了解藏族装饰纹样的起源与发展,了解藏族纹样历史的悠久性以及文化底蕴,体现了美术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认识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坚定中华文化立场。通过展示西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双体兽形陶壶,告诉学生双体兽形陶壶不仅工艺精湛,而且作为祭祀礼器,是一种精神依托。接着用校园纹样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后让学生运用石榴纹样进行设计,体现了创意实践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第二部分 实习总结沙龙
2024年6月21日下午,合肥三十五中在琴轸书苑为安师大实习小组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又温馨的实习总结沙龙活动,本次活动以“忆”份眷恋,“吾”遇榴“缘”为主题。分为回忆、祝福、展望、留念四个环节。
(一)回忆
四位实习老师各选取了一张记忆深刻的照片,逐一讲述照片背后的实习回忆,有艺术沙龙的体验,有学生写的明信片,还有学生在泥塑实践课程中的成就感,在时间的维度,它们已经逝去,但是那段美好的时光和回忆会成为记忆的珍宝,并成为美好与温暖,继续前行!
(二)祝福
指导教师张婕和刘正飞两位老师给实习生给予祝福和鼓励。张婕老师表示每位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都在充分释放学生的创造力,为学校创作了很多“红石榴”文创。通过交流教学相长、双向奔赴,彼此变得越来越好,期待明天更加美好。刘正飞老师表示实习生活是一段难忘的时光,未来要以积极的心态和向上的努力,不断释放个人的才华和潜能。
(三)展望
副校长许超转达学校对实习生的祝福并向实习生提出两点期望,一是加强人生规划,人生规划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目标设定,它是一个全面的自我探索的过程。二是提升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工作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始终保持对专业的敬畏之心。
(四)留念
最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1级实习小组向学校赠送写有“海纳良师显风采,倾心培育铸人才”的锦旗,以表达对合肥三十五中老师的敬意。
写在最后:
实习,让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从迷茫走向坚定。在石榴园的这段日子,不仅培养了我们的专业素养,还锻炼了我们的教师技能、语言表达和仪态。在这里,我们邂逅一捧温暖,珍藏一份遇见,一切都恰逢其时。未来,我们会保持初心,一直朝前!
END
文稿 | 吕蔚如
一审 | 胡亚飞
二审 | 朱俊飞
三审 | 赵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