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景校园 •  校园新闻

课题选题:一线教师怎样让“问题”成为“课题

        根植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中学数学教师,每天都会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怎样让“值得”研究的问题成为教研课题呢.尚需对问题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理性思考,综合考量,再加工提炼,方能形成申报立项的教研课题.

      一、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一)价值性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项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探索活动,作为课题研究起点的选题必须顺应时代呼唤,促进教育发展.所选定的教研课题,应着眼于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要求、新规定,着眼于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有助于强化教育认识,优化教育实践,揭示教育规律.这才是教育科研真正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探寻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是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如何建构一个教研指向明确、行动路径清晰、工作推动有序的“学、教、研一体化”的“数学教研共同体”,以增强一线教师立足岗位实施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的针对性、适切性和实效性.如此,笔者主持申报了省级课题“基于‘数学教研共同体’的教师在岗发展研究”.希望通过行动研究,能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在行动中研究,在碰撞中提升,在平台中发展”的可资借鉴的实证案例.这无疑是有益和急切的.

      (二)创新性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所谓课题有创新性,是指选题新颖,有独创性和突破性.主要表现在:

      (1)内容新,是指该选题还没有被人触及,或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或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有深化、有拓展,或者发达国家和地区虽有研究,若需引用实施尚需结合本土客观实际系统探讨,全面考量,方可使用.

      (2)方法新,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术,以改进、优化或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

      (3)视角新,对别人已经研究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审视、去挖掘,赋予新意,让“老树长新芽”.

      例如,笔者名师工作室的一位青年教师,自2005年以来,就一直承担西藏地区学生来其所在学校学习的“汉藏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对汉藏学生混合编班的教学过程中,她感触良多,对西藏地区学生的思维特征、数学基础、学习困惑及其成因有一定的思考,也采取了形如创设情境、设置阶梯、要点图示、例题分解、变式训练、作业面批等举措,有意改进教法、优化学法.虽有成效,但仍感到成效尚不显著,研究也欠系统.故在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她申报了“内地‘汉藏班’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其设想是希望在课题引领下,通过多方面开展数学文化活动、多样化数学学法指导、多角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多层次体验数学学习过程等形式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实践探索,以更好地提高西藏学生的学习信心,提升西藏学生的数学素养.

      该选题因颇具新意和启迪作用,得到了导师组的一致认同.该选题的结题报告也因“立意高、视角新、落点实”,获评优秀教育硕士论文.在该课题的基础上,这位教师再行研究,进一步聚焦,又申报了省级重点课题“基于混合编班的藏汉学生数学思维对比研究”,自然也顺利立项.

      (三)可行性

      选题具有可行性,包含与课题相关的人力、物力等客观条件,研究者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专长,以及所占有课题资源等主观因素.只有具备应有的主客观条件的科研选题,才有达到预期的可能.

      曾有一位很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征询笔者的意见,准备申报“基于专业引领的数学教师发展实践研究”的课题.坦率地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研选题.因为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众所周知有三个“关键要素”: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这里关键人物的作用,多指得益于“贵人”指点,进行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一线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具有教育教学研究专长人员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实践经验及其人格魅力等,引领和带动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形态.

      身为引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引领能力.在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引领过程中,既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组织和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又要参与到教师学习研讨的过程中对教师具体的教育实践进行评析;既要有对教育理论上的指导,又要有实际的教育教学示范等.这对于年青的数学教师来说,暂时是无法达到的高度.而要申报立项这样一个选题,成功的概率就可想而知了.

      如此这般,笔者建议这位想申报该选题的青年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申报“基于教学反思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将自己及有共同梦想的“小伙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实证研究,对教育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审视、评价及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从而在实践中反思行为,提升能力,实现自身专业发展,似乎更适合.结果如愿以偿.

      二、教研课题从哪里来

      (一)从工作实践中摄取

      教育教学实践现场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一线教师身临教育教学情境中,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困惑和疑虑,也会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感知和惊喜.只有对这些教育现象进行“入乎其内”的剖析,才有可能“出乎其外”地生发教师感同身受的教研课题.而这些解决真实问题的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上的突破和超越关联度极大.

      借助名师工作室等平台,笔者与志趣相投的同行相聚甚欢,大胆发问,用心求证,潜心教研.可以说,“基于‘数学教研共同体’的教师在岗发展研究”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的课题,它真实记录了笔者等立足岗位进行行动研究的真实场景和背后的精彩.笔者作为主持人,与同伴“阐释教育理念,拟定教育方案,施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丰富教育智慧”.课题研究的过程是笔者从教三十多年教育教研生涯的一个缩影和升华.

      可以说,该课题的研究做得扎实,走得坚实,收获也很丰实.作为课题的部分显性成果,笔者其间相继发表了《在行动中摄取,在反思中凝练》《骨干教师怎样从“高原”到“高地”》《“吉祥三宝”:给力教师专业发展》等论文,表达了笔者对教师在岗发展的一些思考和期待.但更多的是,课题的研究增强了课题组成员和工作室成员的专业自信和专业发展.

      (二)从专业“对话”中萌发

      我们在日常读书学习中,在聆听专家报告过程中,在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与同行的研讨碰撞中,常会获得启示,产生联想.于是我们可以将别人的所思所为加以移植、类比、细化和延伸,乃至凝练成与自身工作有机结合的教研课题.

      例如,笔者主持申报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研究”,就是基于在北京市、上海市等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和聆听有关新课程专家报告,并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规定要求,要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我们深知欠发达地区的每所高中学校必须未雨绸缪,完成好这一“规定动作”.

      因此,探讨建立健全符合欠发达地区学生实际的生涯规划指导制度,提出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操作统筹、层级构成、提供模式和支撑体系,以保证普通高中和一线教师的日常指导能够卓有成效地施行.应该说,这是一项颇具现实意义而又十分紧迫的教研课题.

      (三)从课题讯息中衍生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通常都会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对教育科研的发展做出规划,不定期推出《课题指南》,以供有意申报课题研究人员选题时参考.

      列入《课题指南》中的课题,大多是当前教育界必须思考和探讨的重点、热点问题,有较强的指向性和指导性.从中选题,可谓“投其所好”,不失为一条选题立项的“绿色通道”.

      但《课题指南》是一个方向性的框架,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多比较笼统,通常是有待深入研究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问题,要真正形成申报立项的课题,还必须将其具体化.

      另外,每年公布的已立项的课题,兄弟学校和其他学科教师正在研究的课题,也很有参考价值.收集、筛选、整理、分析这些“成功人士”的课题研究讯息,以便更好地把握教育发展走势和需求、教育科研动态和进展,受到启发后,合情推理,从而类比和衍生出新的科研课题.

      三、选题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范围要适度

      一线教师做课题,范围宜小不宜大.范围大了就易空,大而空的问题,研究起来就无从下手,很难深入.

      如前所述,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育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确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选题,但对于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来说,问题过大,范围太广,无论你多么投入,也只是“试探”“浅议”,很难“研究”出“名堂”来,必须选择一个角度或加以限定,方可“研究”下去.

      而对于倡导研究的“微型”课题,因涉及的范围较小,对主观和客观条件要求都不高,内容比较具体,研究的方法也就相对简单,便于施行,易出成果.

      当然,作为一个申报立项的教研课题,也不同于一篇小论文,不宜过小.如果问题太小,范围太窄,局限性就大,就失去了系统研究推广的价值,自然也就没有立项的必要了.

      (二)课题研究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课题研究指向要明确,要阐明研究怎样的问题,怎样研究问题,达成怎样的目标.首先要“扣好第一粒扣子”,要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进行研究,以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要立足“真问题”,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做真课题,真做课题.在确定课题目标时,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要求,又要兼顾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和教研水准,“跳一跳”能够“摸得着、做得到”.从而通过一个周期的实践研究,达到应有的层级.

      比如,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如若我们依托工作室申报“基于‘数学教研共同体’的教师‘由优秀走向卓越’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看似研究的触角变小,实则信度减弱、难度加大了.因为它难免会让人产生疑虑,通过三年一个周期的努力,就能让优秀教师成为卓越教师,工作室是如何“速成”的,卓越教师又是如何考量的.显然不合时宜.卓越教师是在教育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欲速不达.

      (三)课题研究应与自身工作紧密关联

      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未必是为了创生新的教育理论,也未必是为了建构新的教学模式,而是源自对教育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对教育实践的拷问和追求,找寻教育教学困惑背后的真实缘由,以及对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缄默的”教育经验所蕴含的教育本真的揭示.

      如此,一线教师宜选择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联系密切的问题进行研究,着眼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具体的、微观的、甚至“细节”的问题.也许这样的研究不太引人注目,解决的问题也未必会有大成效、大进展.但恰恰是这些问题,影响了我们教学工作的成效,影响了我们拾级而上的专业发展进程.

      例如,笔者曾主持完成的省级课题“以学案建设为载体施行校本教研的研究”.应该说,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比比皆是,但多为拿来主义,或极少数人编撰多数人享用.我们却“全校总动员”,以学案开发、修订为抓手,让各学科备课组教师共同探究教材,研究教法,编撰学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教与学.这对于增强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研究能力,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校本教研找到一个好抓手,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好支点,为教师发展搭建一个好平台,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一线教师正是通过这些接地气、有生气的研究,解决了一个个常态的、微观的问题,使得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得益彰,“中看更中用”;也让我们通过课题的研究,逐步认识了教育,优化了工作,提升了自己!

      搞教学要“扬长补短”,写论文要“扬长避短”,做课题则应“扬长有短”.“扬长”表示有专长可发扬,“有短”则表示有空间、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反思性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的世界那么大,追梦的同行应该去看看。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