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推进信息技术融合,探索问题解决策略。2025年春学期,合肥三十五中以“素养·融合·策略”为主题词的校内公开课持续进行中。3月20号上午,政治李长娟老师在高三(5)班开展了思政学科校内公开课,美术刘正飞老师在高一(12)班开展了面向美术实习教师的骨干教师组内示范课,美术组全体教师和安师大实习教师参与了这两节名师课堂的观摩与学习。
Part.01思政课堂《法筑正义防线,绘就和谐盛景》
在高三(5)班,李长娟老师以《法筑正义防线,绘就和谐盛景》为主题的政治课引发热烈反响。李老师通过三个精心设计的子议题,以案例探究、互动实践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产权的内涵与意义,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在“高三”这一特殊节点埋下种子:当学生站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这堂课悄然传递的不仅是法律知识,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懂得尊重他人的智慧成果,方能真正拥有创新的底气;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唯有让知识产权的敬畏感融入青年血脉,才能孕育出改变世界的中国答案。这或许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用一节课的时间,照亮一群人的远方。
Part.02美育课堂《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在高一12班,刘正飞老师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美术课《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课程以雕塑为载体,从校园雕塑的日常美学出发,逐步延伸至城市、国家乃至民间的艺术表达,通过“五重空间”的递进式探索,为学生勾勒出一幅中国雕塑艺术。课堂通过历史、艺术与人文的交织,引导学生感悟雕塑背后的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
从校园到国家:雕塑艺术的层次递进
课程伊始,教师以校园内的雕塑为例,解析其设计理念与功能。 “雕塑不仅是空间的装饰,更是情感的凝聚与记忆的载体。”随后,师生共同探讨城市雕塑如何反映地域文化,例如街头艺术与历史人物雕像的公共性意义。
人民英雄纪念碑:艺术与历史的双重丰碑
当话题转向国家层面的雕塑艺术时,课堂重点聚焦于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用视频创设情境,分析纪念性雕塑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
民间雕塑:泥土中的文化基因
河南淮阳充满神秘色彩的“泥泥狗”,通过“国家记忆”与“民间信仰”的双向解读,为学生揭开中国雕塑艺术中“纪念”与“象征”交织的文化密码。人民英雄纪念碑让我们仰望,泥泥狗、花馍、面塑等民间艺术让我们俯身,在俯身触摸大地时,艺术便有了温度。
两堂不同学科的优质课,汇聚着两位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创新理念与实践真知。学科组建设离不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名师公开课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是榜样的引领,更是成长途中不容错过的淬炼契机。
Part.03学习感悟
01 实习生赵苏瑶说:
在合肥三十五中观摩李长娟、刘正飞两位老师的课堂,给予我两点启示。一是互动式教学的艺术,李老师通过设置情景,递进提问激活学生思维,展现课堂节奏把控力;二是刘老师将合肥城市雕塑与校园中的雕塑融入课堂,更增加学生们发现生活中美的机会。新教师需锤炼教学设计能力,既要把握学科核心素养,更要立足学情构建温暖的学习共同体。
02 实习生曹含说:
李长娟老师的课别具心裁,每一个案例都有一个精彩瞬间,整节课跌宕起伏、松弛有度,让人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刘正飞老师上的一节常态课让我看见了美育的真谛,唤醒孩子对文明褶皱的感知力。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
03 实习生李政锜说:
今天的公开课让我看到了优秀教师的模样,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汲取本节课的长处,改进不足,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课堂。
04 实习生常思远说:
在实习学校听的两节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政治公开课上,李长娟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巧妙结合时事热点,让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鲜活生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这让我认识到教学中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美术常态课则展现了扎实的专业教学功底,刘正飞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循序渐进,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两节公开课,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又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观摩、学习、提高的平台。老师们互相分享、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共同提升专业素养,全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文稿 | 曹含、李政锜
一审 | 张 婕
二审 | 詹道勇
三审 | 许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