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校园新闻

合肥三十五中开展音乐、美术跨学科教研交流活动

 

        为贯彻落实“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理念,以中华美育精神涵养时代新人,加快推进艺术课程跨学科教学改革,2025年2月18日上午,合肥三十五中音乐、美术跨学科教研活动在新学期拉开帷幕。活动由同课异构、课例展示、文化分享、研讨交流几部分组成,旨在通过跨学科交流,探索艺术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一)同课异构:《哪吒2》打开跨学科之门

        《哪吒2》作为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画技术的电影,不仅在视觉上展现了中式美学的独特魅力,也在音乐上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体验。迮钰荃和刘正飞两位老师,从音乐与美术跨学科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了系列课程。

01音乐鉴赏:《哪吒2》里的民乐BGM

 

        迮钰荃老师从热门电影《哪吒2》中的民间音乐入手,探讨了如何将流行文化与传统音乐相结合,用中国声音勾勒中国神话。

        《哪吒2》融入了大量民间音乐元素,如地方民歌、传统乐器演奏等。这些传统音乐元素不仅与电影的情节紧密结合,还通过现代编曲技术进行了创新表达。既丰富了电影的听觉体验,也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电影中的音乐与画面紧密结合,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与画面的色彩、构图相互呼应,营造出强烈的情感氛围。迮老师指出,电影音乐是学生接触民间音乐的桥梁,通过赏析电影中的音乐元素,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02美术鉴赏:《哪吒2》的视觉表达

        刘正飞老师以电影《哪吒2》为例,聚焦“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探讨,巧妙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从光影之美、故事之美、文化之美等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刘老师通过分析电影中的场景设计、色彩搭配与角色造型,展现了中式美学的独特魅力。刘老师强调,美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化认同感,而电影正是一个绝佳的教学载体。

(二)音乐思政:《一二三四歌》

        邢龙龙老师以经典歌曲《一二三四歌》为例,分享了如何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团队精神。课程设计紧扣真实情境,从情境中生发问题,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课程以“建国以来的阅兵式”视频进行情境导入,进而引出问题“什么是进行曲?”

        通过赏析歌曲的结构、节拍、旋律、歌词,综合运用歌曲片段的示范演唱、问答互动、学生合唱等教学手段,达成育人目标。邢老师提出,音乐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表达与价值观的传递。通过集体演唱与互动,学生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团结与力量。

(三)春节里的非遗:《2025蛇年春晚戏曲音乐赏析》

        李璐洁老师以2025年蛇年春晚的戏曲音乐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传统戏曲音乐在现代舞台上的创新表达。在小品《借伞》中,以经典故事《白蛇传》为蓝本,通过京剧、粤剧、川剧、越剧的串联,巧妙地融入了西湖绸伞、非遗簪花、蜀绣等多种非遗元素,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戏曲音乐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四)透过镜头看世界:《旅行中的摄影课》

        胡辉老师以“旅行中的摄影课”为主题,分享了如何通过摄影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通过摄影的方式将生活与课堂建立联系,在寒假旅途中的观察,将自然、人文、历史运用镜头来表现,以自己的视角将摄影知识与生活情感相融合。

        摄影不仅是记录生活的方式,更是表达自我与发现美的艺术形式。通过旅行摄影,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

(五)地域文化:《大湾区的风——港珠澳行旅》

        张婕老师以港珠澳大湾区为背景,带领大家领略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打卡珠海博物馆,欣赏《灵蛇献瑞——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巡回展》,由石湾陶艺家创作的生肖蛇题材作品,弘扬中国传统生肖文化。这些陶艺作品或严谨写实,栩栩如生,或卡通浪漫,意趣盎然,寄托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情感和美好生活的祝福。

        这给美育带来新的启发,从传统文化中生发出新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多元价值。

 

 




        此次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经验的分享,更是一次跨学科融合的积极探索。音乐与美术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各自的独特性,又有共通之处。通过跨学科交流,教师们不仅拓宽了教学思路,也为新学期的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学期伊始,这场充满创意与激情的教研活动,为艺术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音乐与美术教育将在跨学科融合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稿 | 张婕、迮钰荃

 一审 | 张婕、迮钰荃

二审 | 詹道勇

三审 | 许   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