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风帆劲 擎旗奋进谱华章
2024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合肥三十五中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24年,在学校发展的光辉历程上,合肥三十五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校举办第七届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
学校举行十八岁成人礼仪式
2024年6月,学校合唱团欢送毕业生离校
学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
学校举办党员示范课活动
党员赴西藏,开展高原家访
合肥三十五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定党建引领信念,创建“党建+”特色党建体系,秉持“文化润校、课程立校、以爱育人、育人育心”的办学理念,贯彻“把师生放在学校正中央”的工作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五育融合”,促进党建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党建与学校管理的有效融合,发扬学校“红石榴”文化特色和精神特质,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党建与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争当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排头兵
党建引领风帆劲 擎旗奋进谱华章——合肥日报专题报道学校2024年度党建工作
党建引领风帆劲 擎旗奋进谱华章
2024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合肥三十五中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24年,在学校发展的光辉历程上,合肥三十五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校举办第七届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
学校举行十八岁成人礼仪式
2024年6月,学校合唱团欢送毕业生离校
学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
学校举办党员示范课活动
党员赴西藏,开展高原家访
合肥三十五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定党建引领信念,创建“党建+”特色党建体系,秉持“文化润校、课程立校、以爱育人、育人育心”的办学理念,贯彻“把师生放在学校正中央”的工作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五育融合”,促进党建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党建与学校管理的有效融合,发扬学校“红石榴”文化特色和精神特质,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党建与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争当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排头兵
合肥三十五中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党建与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用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夯实理论基础,汲取奋进力量。2024年,校党委召开33次党委会,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作为第一议题。先后开展12期中心组学习,6次专题研讨。举办4期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党纪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校党委和支部负责人上专题党课13次,3次开展警示教育活动,集中观看中纪委反腐教育片。
锻炼党员队伍,提高责任担当。校党委先后印发《中共第三十五中学委员会2024年党支部“四融”建设工作实施方合肥市案》《合肥三十五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施方案》《合肥三十五中2024年“党建+”活动实施方案》,围绕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产业转型、文旅融合、城乡融合、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等主题,开展“主题党日”“书记上党课”“党员示范课”“支部思政论坛”和“党员答疑”等系列活动并有机衔接,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立德树人,思政为先。合肥三十五中加强校党委对思政课程建设的全面领导,学校探索“八个一”思政教育模式:紧扣一大教育特色,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一种组织体系,全科、全程、全员上好思政课;坚守一项政治原则,让有政治信仰的人讲信仰;建设一支优质队伍,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做实一个有力支撑,深化教育科研创新和教学改革;开发一套特色课程,开设融主题的“红石榴”课程;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让思政课成为热门课魅力课;拓展一块教育领域,让思政课在高原开花结果。
广泛吸纳民意,彰显师生主体。校党委重视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全校师生在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中的作用,调动师生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24年12月,合肥三十五中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共征集代表提案81件。学校先后组织召开2次党委会、2次党政工联席会议、2次提案交办对接会,支持工会召开教代会预备会,6 次工会委员会会议。随后,校党委相继召开50周岁以上教职工座谈会、中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和35岁以下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组织参加4次年级组学生代表座谈会,就学校管理、专业发展、青年教师培养、年级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上下同心,改革进取,全力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党建指引新征程,砥砺奋进建新功。在改革创新的路上,全体教职员工努力拼搏,换来了学校的飞跃发展,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以及教育部“‘中国好老师’基地学校”、安徽省文明校园、西藏自治区“2024年全区大中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等荣誉。
二、传承敢为天下先的红色基因,勇当为改革探路先行的急先锋
特色党建品牌引领内涵发展。学校坚持“四融”党建工作体系思路,即“党建+课程”融合式、“党建+思政”融合式、“党建+空间”融合式、“党建+活动”融合式,加强党建与教学、场域、活动等有机衔接融合,打造合肥三十五中学校文化特色内涵的党建品牌。
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2024年上半年,学校文科党支部、理科党支部、行政后勤党支部先后完成换届工作,组建新一届支委会,以守正创新扎实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七一”期间文科、理科支部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学校组织党员、干部赴合肥北乡支部开展党史党纪教育活动,重温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三个党支部积极参与组织“党建+”系列活动,聚焦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际行动这一主题,结合实际,就如何“上好课程思政课,推进大思政教育”,引导支部党员深入探讨、献计献策,开展支部“思政”微论坛3次。
党员带头践行初心使命。学校现有党员98人,其中在职党员87人。在2023年度考核优秀的教职工中,党员占比64%。2024年,担任班主任的党员26人,在班主任队伍中占比58%;担任教研组长的党员10人,在教研组长队伍中占比71%。党员教师护送西藏班学生返藏,并开展高原家访活动;老高三党员同志与新高三教师交流高三复习备考经验,党员教师分阶段入户家访指导家庭教育,关心关爱学生成长。各支部党员积极参加高中招生咨询、课堂教学评比、班主任大赛、教学教研评比、市属学校教职工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12月,党员教师带头示范开展教学展示课,分别以“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产业转型”“文化自信”为主题词(大概念)设计教学内容,共展示了6节示范课,展现各自教学风采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效。11月以来,党员教师积极参与答疑活动,68名党员教师答疑辅导近600人次。2024年,学校党委分批次、分时段利用初中、高中西藏学生返藏时间,推进党员同志送生返藏和走访家庭工作。党员同志以家校共育为载体,宣讲着党的民族政策,传递着先进的教育理念,结成了“石榴果”似的共同体,加深了汉藏之间血浓于水的深情,架起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桥梁。
党建带团建促发展。学校始终把党建带团建作为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将共青团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局统筹谋划,为共建“大思政”体系打牢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邀请党员干部、人大代表及合肥好人、优秀志愿者等担任团校讲师,参与到学校各项团学教育中来,多路径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增强了理论教育的效果。校党委书记和支部书记上团课4次,团校班学员累计参学192人,入团135人,讲师授课16次,共32学时。
三、锚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甘当以改革催生创新的主力军
(一)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在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上下功夫
弘扬教育家精神,铸就新时代师魂。坚持底线思维与发展思维相结合。党委会集体学习研讨相关文件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引导全体教职工从“五以”(即以德明志、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立学、以德育德)出发,兢兢业业教书,踏踏实实育人。全体教职工树立了底线意识,增强了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递了风清气正的新风尚和正能量。坚持规范动作和特色工作相结合。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分三个阶段学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收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关于介绍《意见》的新闻发布会和研讨学习《意见》。2024年9月10日,省委书记梁言顺、省长王清宪在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名师工作室看望慰问全国模范教师李长娟。12月31日,在全校元旦联欢会上,学校对在校工作30年以上教师和西藏选派教师献花礼赞。
推进六大行动,促进师能发展。一是做好发展规划。根据学校实际,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教师成长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内驱力。二是完善相关制度。积极制定教科研奖励制度、教研组管理规定和教研组考评办法等相关制度,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出台一系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三是加强教师培训。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 强自修”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推进教师师德师风、教学、德育、科研、管理等培训工作。四是建立发展平台。建立青蓝工程、市校名师工作室、基地建设、馆校合作、教师沙龙、联合教研和五类展示课等活动平台,开展特色活动,营造教师专业发展氛围。五是强化教学研究。规范教研组集体论课,推进教师课题申报与研究,指导教师撰写论文和改革案例,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研究。六是提升队伍建设。加强学科组长、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课题主持人等团队建设,提升教学和教研领头羊辐射引领带头作用。
(二)聚焦校园文化建设,在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上下功夫
突出政治引领,赓续红色血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红石榴”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红色研学等方式赓续红色血脉,让初心使命、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成为师生的价值追求、精神底色和生命底蕴。
推进文化建设,建设“红石榴”校园。学校创建“红石榴”文化,以省级课题《汉藏合校特色内涵发展的实践研究》为支撑,提出以“花、果、籽”为主内涵的“红石榴”文化理念——构建石榴果似的成长共同体,弘扬石榴籽样的团结精神,实现石榴花般 火红的报国梦,构筑师生、生生、师师、家校、校校、皖藏六大成长共同体,促进各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围绕“红石榴”学校文化建设理念,开发一套“红石榴”视觉标识,建设一座“红石榴”文化长廊,建成一组“红石榴”地标景观,研发一张“红石榴”课程图谱,开展一类“红石榴”文化宣讲,开办一个“融”文化宣讲活动,举办一系列“红石榴”文化节活动,同心营造“一家亲”家园,深度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学校红石榴文化建设案例被评为教育部全国创新案例,红石榴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成果荣获安徽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三)聚焦课程发展建设,在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
课程文化与育人场域多维融合。学校从“开全开齐”课程向“开好”课程转变,在“好”字上下功夫,积极协同好多元教育主体的力量,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和平台,寻求课程多元化实施策略,将学校课程文化与多元化育人场域实现多维度融合。学校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活动。积极与兄弟学校共建交流,向先发地区学习改革经验,与合肥八中开展深度共建暨第四届“石榴果”迎新年课堂教学活动,参加“黄埔杯”长三角城市群“走向融合”系列活动并获多项奖项。
课程活动与学科统整有力融合。2024年,学校开展“跨学科”活动26次,跨学科课程研究在课程活动中实现全学科覆盖。学校承办合肥市课程思政推进暨跨学科同题异构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刘彤彤、徐燕老师围绕“生态文明”主题,先后展示了学科课程思政课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学科教学,充分展现了课程思政课堂的活力与魅力。生物、美术、信息等学科组协作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为植物安家”的课程汇报活动,由学生分组汇报在校园寻找植物、设计植物标识牌的全过程记录。历史组王莎老师在合肥市历史学科实践育人成果展示暨研讨活动中进行案例分享,围绕学校历史学科组以跨学科活动实践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案例成果。安徽省美术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三十五中联合主办《当科技遇见美》科学摄影展在学校举行,活动聚焦“科技与艺术”主题,美术、物理、化学等学科在活动先后共开发并完成5次课例展示,以活动课程化助力育人实效达成。
(四)聚焦教学改革建设,在引领学校高效能发展上下功夫
选课走班保需求。为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学校制定选课走班方案,宣传选课走班流程,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和家长做好选课工作,实施选课走班,保障学生个性化选课需求。
项目实施促工作。学校成功申报合肥市民族教育类特色学校、合肥市科学教育实验校和合肥市美术特色项目,成为合肥市大中小思政建设同盟校,开展校内教研组保优带中帮弱项目。
课题研究获突破。2024年,学校获批市级以上课题立项5项,总数位于市属学校第4位,其中立项市级重点课题1项;2项课题顺利通过中期检查评估。2项省、市级课题成果在市优秀教科研成果和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中获二等奖,获奖数量在市属学校中位列第三。
教学比赛喜丰收。2024年,学校多位老师在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其中侯媛媛和吴宏老师分别荣获优质课省级一等奖和三等奖,雷金军、张婕等撰写的美育案例荣获安徽省一等奖,刘正飞老师的教学案例入选成果库。
(五)聚焦教育评价建设,在助力学校特色化发展上下功夫
学校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落实“双减”、“双新”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组织考试命题和作业设计,规范考试次数,利用大数据开展评价,将传统指向学生问题的评价模式转变为指向知识体系的考试评价模式,减轻学生压力,突破教学管理难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通过期中开展学生作业、教研活动、研课、教学设计等教学教研评价,还组织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等开展“以生评教”活动,加强过程性评价、实践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2024年,刘正飞、詹道勇、许超撰写的大美育评价改革案例获评安徽省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聚焦核心素养,多方联动共成长。学校结合新高考要求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等维度,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2024年,胡立文、叶文雅等2位同学荣获国家级奖项,斯它拉姆等41人荣获省级奖项。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走过很不平凡的2024,迎来充满希望的2025。新的一年,合肥三十五中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正创新、勇毅前行,为奋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