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先锋 •  新时代风采 校园新闻 课程建设

专家领航·实践启新·笔耕生慧——合肥三十五中在2024年“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走向融合”征文评选中斩获一等奖

为了撷取实践智慧,回应新时代教育大变革的要求,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协作共同体、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与《上海教育科研》编辑部联合举办了2024年“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走向融合”征文评选活动。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高度重视和积极鼓励老师参与此次活动,学校教科室精心组织和悉心指导老师参赛。经过市级初审,合肥三十五中刘正飞、詹道勇、张婕三位老师共同撰写的论文《“融合”取向下美育思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馆校合作”美育思政课程为例》,从合肥市评选中脱颖而出,获评“一等奖”。

当前,系统设计、一体化建设、融合发展和协同育人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取向。以“融合”的视角反观当下教育,五育融合得不透、学习缺乏系统化思维、不够重视“融合式”学习、忽视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对社会文化资源整合运用的意识弱等问题亟需解决。

教师用“微视频”在线导览安徽博物院徽州古建筑展厅

文章以“融合”为取向,运用系统思维和“大美育”理念,积极探索美育与思政有机融合的路径,有机整合美育场地资源、美育课程资源、美育实践活动资源,通过馆校合作的形式,协同开发美育思政校本课程,探索出“大美课堂”育人模式。

《探寻汉画像之美》——在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开展“行走的美育思政课”

围绕全面发展和素养培育,结合学校特色,以社会公共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发掘新教材与公共文化资源中的关键联结点,以大单元主题教学、项目式学习等课程形式,对资源进行课程融合、跨学科融合、信息化融合,探索出“馆校合作”美育思政校本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新路径,形成“馆校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格局。

合肥三十五中与安徽省美术馆“美育浸润在行动”项目合作签约

教师感悟

美术学科组同仁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齐心协力,共同开发与实施的“馆校合作”美育思政校本课程,形成了特色做法与实践成果,为论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支撑。在学校教科室詹主任的指导下,案例撰写组从选题、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不断打磨,力求选题精准、结构清晰、内容饱满、语言凝练。

感谢参与此次活动。获奖既是对以往美育教学实践成效的一个很好检验,也是走向美好未来的一个新起点,美术学科组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学习和创新,为推进融合教育和助力学生成长而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 张婕

美育,重在体验与感知,学校美育从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实践,正是回应“美从哪里来,美到哪里去”的问题,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与美对话、与美互动,不断建构对美的理解。

有幸与省美术馆、省博物院、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馆所开展“馆校合作”美育浸润行动项目。在合作中彼此赋能,愈发感受到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在美育工作中的协同育人价值。

博物馆和美术馆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和体验。美术馆写生、艺术创作、展览策划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实践能力。同时,我们开展的跨学科融合美育课程,促进了学生对跨学科综合学习的理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思维发展空间。讲座、工作坊、展览、互动体验等寓教于乐的课程(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拥有多彩的沉浸式美育体验,能积极引导汉藏学子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是我们工作的初心,更是行动的动力。
——刘正飞

以美育人,以美育心,以美培元,这是新时代赋予美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合肥三十五中的“馆校合作”美育浸润行动是一项极具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的教育探索。通过与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的紧密合作,成功地将丰富的文化资源引入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和体验机会。这种“融合”取向的跨界合作,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深化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项目实施中,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和直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馆校合作”开发与实施美育思政校本课程,为“大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尝试,也为五育融合发展和协同育人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合肥三十五中美育融合教育的创新性风采和前瞻性引领力。
—— 詹道勇

END

文稿 | 张 婕

一审 | 胡亚飞

二审 | 朱俊飞

三审 | 赵 峰

发表回复